博文

目前显示的是 2017的博文

《摔跤吧!爸爸》(Dangal):革命性的一摔

图片
(相片取自网络)               前不久在旅行中跟女友前往电影院观赏由印度巨星阿米爾.罕( Aamir Khan )所编导的《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主演兼制片人阿米尔 . 罕所演出 / 执导的电影都具有社会写实的色彩,揭示出现实社会中黑暗和破碎的一面,发人深思。我曾观赏过他几部高度批判社会事实的作品,其中有颠覆教育意义的《三个傻瓜》,关顾特殊儿的《心中的小星星》,破除迷信的《来自星星的傻瓜》等。看完《摔跤吧!爸爸》后,走出了电影院,所沉淀在心中的重量与之前不同,多了些纠结和无奈。          电影中的马哈维尔(阿米尔 . 罕饰),是一名摔跤运动员,曾拿过印度国家级比赛的冠军。后来,他的父亲以摔跤运动员收入微薄,不足供养家庭为由中断了马哈维尔摔跤生涯。虽然马哈维尔壮硕的身躯已消逝在摔跤赛场上,但他的灵魂和梦想依然离不开摔跤。马哈维尔一直希望能为印度赢得国际赛的摔跤比赛冠军,他自己无法完成这个梦想,就将该梦想寄托于爱的结晶。一天,他其中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打伤了两个欺负他们的男同学,让这位怀抱冠军梦的摔跤爸爸顿时醒悟,就算是女孩,也有在摔跤场上大放光彩的可能。从此,马哈维尔就对这两个拥有摔跤天赋的女儿进行魔鬼顺利,为了让他们能站在国际摔跤赛场上实现他云霓之望的冠军梦。对于马哈维尔来说女儿是实现梦想的希望,但对于女儿父亲的寄望却是他们噩梦的开始。 家父长主义?性别革命?    (相片取自网络)         电影中令我纠结,也是引发网络争议的部分,就是马哈维尔体现了家父长主义极端父权形象,以恶劣的手段来强迫女儿服从他的意志。这位摔跤爸爸定制了孩子的生活,对她们的训练十分严格,每天清晨五点钟就得起床进行晨跑和体能训练,并为了让训练不受拘束而改变了她们的穿着,甚至不顾社会舆论和民众的嘲讽将象征着女性的长发剪成男性模样的短发。看到这一幕,我的内心深感厌恶,认为这位父亲也太残忍无情了吧。紧接着的剧情,让我明白了这份残忍无情的意义。一天,吉塔和巴比塔偷偷参加一位朋友的婚礼,在跳舞欢庆的当儿,父亲马哈维...

把父母送去养老院!不孝?

图片
    孝道,是华人文化中极为看重的伦理,具有不可抗拒之崇高价值。父母忍痛生下了我们,耗尽了无数的汗水,把我们抚养长大。作为儿女,存感恩的心尽孝是理所当然的本分,也是对生命赐予者的尊敬。每年五月定为家庭月,教会在五月中也会庆祝孝亲节(母亲节),为了让众人在这特殊的日子,向爹娘献上感恩。每当孝亲节的到来,各界都会议论着有关孝敬父母课题,其中最常被提及的是有关把年老父母送去养老院的课题。    岁月,是人所无法掌控的时间维度,它会失控的往前推进,带动着生理的变化,直到呼气停止。当一个人活到一定的时间长度时,生理机能就会开始衰弱,同时外在身体的躯壳也会慢慢腐朽,我们称这种状态为“老”。“老”这个词在一般语境中隶属贬义,被归类为不吉利。有些人会使用“老”字来咒骂或自嘲,来形容一个人失去生产力或生命力,也有人把“老”字等同“临终”之义,意味着死亡即将来到。虽然有俗语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但这句话只能用来描述少部分的特例,并不适用于普遍社会的现实情况。那些被归类为宝的老人,不是仍然具有生产力,就是仍掌握一定的资本;这些人属于老年群体的少数。    现实中,不论是自愿或被迫,大部分的老人都会从高生产力的职场中退下。当老人从职场上退休后,就立刻进入一个大转变:一、生活模式的转变。从有生产力,变成无生产力;从在职场上被认可,变成无人认可;从家里的经济支柱,变成了家里的经济负担。在这种转变下,老人的心理面临着蹦极式的冲击,需要适当的调适。二、生理素质的转变。老人的身体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渐渐退化,有些老人的退休生活都在疾病中度过,需要常常上诊所报道,也有些老人因不习惯退休的生活而继续干活,结果身体负荷不了酿成意外。当这两种变化进入高举成功和高生产力的现代,就可能面临被儿女送进养老院的境况。大众对于养老院的普遍印象都是负面的,认为那是一种隔离。其实,养老院早在周代就出现了,到了唐朝才形成较为完整的养老制度。在古代,专门养老的场所有不同的名称,如唐代的“悲田院”、宋代的“福田院”、元朝的“济众院”、明朝的“养济院”等。到了现代,养老院越来越普遍,规模也越来越多,也有更完善的制度来管理。儿女将父母送进养老院有两种可能性:唾弃行为或照顾无力感。 一,唾弃行为    我们可以从报章上看到有些儿...

都市与家庭

图片
都市与家庭      家,是社会的最基本组成单元,最早可追溯至亚当和夏娃,他们可说是人类历史中第一个家庭。以此为始,在自然规律下形成了“一男一女,生儿养女”的社会结构;生生不息,造就了今天人多如沙的世界。世界有其规律源于家庭的规律,而家庭规律是奠基于两大原则。这两大原则自古以来历久不衰,维持着家庭功能和运作。第一个是合法性原则:家庭以血缘和婚约来判定社会的合法成员,在婚约以外出生的及无血缘认证的都不是合法成员。第二是平等互惠(分工)原则:家庭是男人和女人相互付出劳力,在不同领域的分工中生产生活所需的维生资源和服务的地方。古代社会,女人採集,男人狩猎;男人耕耘,女人织绣。近代社会,女人在家抚养小孩,男人上班赚钱;男人负责外务,女人负责家务。这种家庭中的男女分工是基于平等互惠(补),并无贵贱之分,使家庭功能得以良好运作。       迄今,家庭结构和伦理渐渐的被改变,导致家庭功能崩解。到了后现代社会,尤其是二十世纪后期,经历了都市化的社会变迁,这两项家庭制度的大原则逐渐失效,意味着家庭的伦理观起了变化。从 60 年代晚期开始,各种形式的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潮高举女性独立自主,并以平等参与劳力市场来界定何谓女性解放。我们现在可以看见,双薪家庭越来越普遍,男女分工也越来越不明显。女人进入职场赚钱的比例也大幅提高,男人不再自动被预设为一家之主,因为女性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不一定要靠男人。这种时代和文化的变迁,将社会推向了另一个时空——都市。   都市,人人所响往的文明符号,象征着成功和财富,是梦想和人才汇集的地方。在那里,路上的行人紧盯着手上的人工智能,以快速的步伐通往金钱的殿堂;“时间就是金钱”成了他们的人生哲学,有意无意的追随着富兰克林的脚踪,踏上致富之路。在这种都市化的社会形态下,所衍生出的家庭问题也随之增加。一、离婚。都市生活的特色之一就是离婚率的急速上升。家庭具有调和情绪的功能,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双薪家庭导致父母投注在家庭中的情感逐渐减少,加上都市生活的节奏快,容易造成情绪烦躁,导致夫妻间的关系产生冲突矛盾,发生矛盾后又缺乏谅解和适当的情绪协,所以就容易草率离婚。二、亲子关系疏离。都市的职场诱惑力和生活压力吸引现代父母把大量时间都投注于职场,却把家中的孩子交给无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