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摔跤吧!爸爸》(Dangal):革命性的一摔
![]() |
(相片取自网络) |
前不久在旅行中跟女友前往电影院观赏由印度巨星阿米爾.罕(Aamir
Khan)所编导的《摔跤吧!爸爸》,是一部真人真事改编的电影。主演兼制片人阿米尔.罕所演出/执导的电影都具有社会写实的色彩,揭示出现实社会中黑暗和破碎的一面,发人深思。我曾观赏过他几部高度批判社会事实的作品,其中有颠覆教育意义的《三个傻瓜》,关顾特殊儿的《心中的小星星》,破除迷信的《来自星星的傻瓜》等。看完《摔跤吧!爸爸》后,走出了电影院,所沉淀在心中的重量与之前不同,多了些纠结和无奈。
电影中的马哈维尔(阿米尔.罕饰),是一名摔跤运动员,曾拿过印度国家级比赛的冠军。后来,他的父亲以摔跤运动员收入微薄,不足供养家庭为由中断了马哈维尔摔跤生涯。虽然马哈维尔壮硕的身躯已消逝在摔跤赛场上,但他的灵魂和梦想依然离不开摔跤。马哈维尔一直希望能为印度赢得国际赛的摔跤比赛冠军,他自己无法完成这个梦想,就将该梦想寄托于爱的结晶。一天,他其中的两个女儿(吉塔和巴比塔)打伤了两个欺负他们的男同学,让这位怀抱冠军梦的摔跤爸爸顿时醒悟,就算是女孩,也有在摔跤场上大放光彩的可能。从此,马哈维尔就对这两个拥有摔跤天赋的女儿进行魔鬼顺利,为了让他们能站在国际摔跤赛场上实现他云霓之望的冠军梦。对于马哈维尔来说女儿是实现梦想的希望,但对于女儿父亲的寄望却是他们噩梦的开始。
家父长主义?性别革命?
![]() |
(相片取自网络) |
在印度,女性的地位极低,常被当成商品及生育机器来对待,婚姻制度就像人肉市场,有许多未成年的女性,在他人的安排下被强制性许配给非自己选择的对象,尤其是贫困家庭。此外,在印度也常发生女性因嫁妆不足被虐待和被杀的案件,根据网络资料,每年至少有2500起婆家因不满媳妇的嫁妆而虐待及杀害媳妇的案件。婚姻的本质应是幸福和神圣的,但在印度,是女性沉重的负担,是商品的买卖。此外,在网络上随便搜索下印度社会的问题,跳出来的标题大部分都跟强奸有关,且层出不穷。根据印度犯罪记录局数据显示,2011年印度的在案强奸案件时242 06件,平均每3分钟就会发生一起对女性暴力犯罪,每22分钟就会有一件强奸案。由此可见,印度女性在成长历程中,饱受各种欺辱和不平等。
马哈维尔如此魔鬼般训练女儿,要求他们成为优秀的摔跤选手,从表面上来看是家父长主义下的可怕大男人形象,但从侧面来看,这无情的背后,却是为了终止父权社会所带来的悲剧而进行的性别革命。为了消除社会中对女性的不平等,抵抗包办/强迫婚姻的陋习,让女性有尊严的生活。有一段被删减的剧情(因电影过长而被删掉)——妻子问马哈维尔女儿将来该怎么嫁人,马哈维尔回答说:“我要把女儿培养得很优秀,她们会自己选择自己的伴侣。”
过了一段时间的艰苦训练,马哈维尔决定带女儿参加地区性的摔跤比赛。当他们要报名比赛时,却遭受无情的拒绝和嘲讽,因为在大众的思维框架里,摔跤竞技是男性专属的运动。要不是马哈维尔的坚持,吉塔可能一辈子都没机会跟摔跤竞技扯上边。出乎大众意料之外,吉塔一摔成名,让嘲讽她的人跌破眼镜。马哈维尔马不停蹄的带领吉塔参加各式各样的摔跤比赛,并在比赛中过关斩将,占领了被认为是男性专属的摔跤场,最终获得了全国冠军!这份荣誉具有革命性意义,颠覆了大家对于摔跤竞技的刻板印象和对女性角色的性别想象。
牵绊
后来,吉塔进入国家体育学院学习,面临弃旧迎新的考验,包含生活文化和摔跤技巧。吉塔在新教练的指导下,渐渐摒弃了父亲过去所传授的传统技巧,甚至瞧不起自己的父亲,从此父女关系宣告破裂。可是,吉塔在国际赛的表现却令人失望,屡次在第一轮的比赛就被淘汰。吉塔在妹妹巴比塔的鼓励下勇敢向父亲哭诉她失败的经历,父女间破裂的关系重修旧好。最触动人心的是当吉塔再次回到父亲的指导下,整个局面大翻转,最终吉塔在英联邦运动会中奇迹似的获得冠军!不论国家体育学院花了多少时间对吉塔进行专业的训练,都比不上她父亲的陪伴和指导。父亲是吉塔生命中无法切割的牵绊,是吉塔之所以能在摔跤场上大发光彩的精神支柱,支撑着她的人生。

儿女的人生谁做主?
电影中有一段剧情大快人心,同时也具有浓厚的社会学色彩。吉塔和巴比塔再也忍受不了父亲对他们生活强制性的侵入,于是便展开反扑计划。她们为了可以多睡就将父亲的闹钟动了手脚,为了每天的训练可以提早结束就刻意将灯泡弄坏以及在对垒训练时假装受重伤而无法继续练习。原本是父亲从上往下压制女儿的悲剧转为由下往上的家庭革命的喜剧。看完这部分再回头听背景音乐(Haanikaarak Bapu),能深入体会作为儿女心中的渴望和无奈。儿女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不希望自己的人生是被强迫定制的,更何况仅仅为了满足父亲的梦想。他们渴望拥有选择权,因为能做选择是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基本条件。所以,当吉塔和巴比塔的选择权被剥夺时,他们就会深感自己做为人的基本条件被威胁,所以本能的想要反抗。抛开整部电影的背景和结局不说,我想这部分也是值得思考的:父母应不应该定制儿女的人生?
回归到现实生活,不难看到相似的片段重复着上演。在东方世界,尤其是华人社会,父母特别担心孩子的未来,深怕孩子在将来找不到有“钱途”的工作,所以在孩子未有独立思考能力的时候,就先扼杀了孩子的创意和独立性。有好些父母以爱之名花钱将孩子送到补习班和各种技术学习班接受栽培,并非为了孩子能全面的认识自我和成长,而仅仅为了孩子能爬上金字塔的顶端,满足父母自身的期待。此外,有些父母就像电影中的父亲,将自己未能完成的愿望强加在孩子身上,把孩子当成弥补遗憾的工具;更悲惨的是为了迎合社会大众的观感和挤入主流行业而限制孩子的人生选项。父母也许会认为这是出于善意,提供给孩子一个稳定舒适的生活环境,期盼孩子的一生都处于“命好”的状态。我不是否定父母对儿女的爱,而是质疑这种爱的方式对儿女到底是祝福还是灾祸?电影中的马哈维儿定制女儿认识的终极目的是为他们争取更多的选择权,而不是删减。若父母不断删减儿女的人生选项,就是抹杀了儿女的自由意志,也就无形中否定了孩子作为独立个体的存在,而这种情况很可能导向悲剧,那就是自我迷失。
这并非意味着父母完全无需教育孩子或引导他们做出恰当的选择,毕竟父母的人生历练永比孩子多了许多。父母可以透过经验来传递生活中的智慧,好让儿女得着智慧的心,避免走上冤枉路。但在引导的过程不能忘记孩子的独立性,他们拥有独一无二的性格、思维和可能性,让他们自己去摸索。作为父母可以浇灌土壤,但不能定制种子开花的颜色和味道。或许设定框架能让孩子安全的长大,但框架也会让孩子狼狈的困在牢笼里,不知道何谓人生,这就等同于毁了孩子的一生。尤其当他们迈入成年(年满18或以上),需要提供自由成长的空间,孩子才能展翅上腾,在属于自己的天空中翱翔。写到这,让我想起曾经我爸在脸书上发了一则动态,写着黎巴嫩诗人季伯伦的一首诗: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
產生於「生命」對它自身的渴慕。
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
雖然他們與你同在,卻不屬於你。
他們是「生命」的子與女,
產生於「生命」對它自身的渴慕。
他們經你而生,卻不是你所造生,
雖然他們與你同在,卻不屬於你。
你可以給他們你的愛,卻非你的思想。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供他們的身體以安居之所,卻不可錮範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的明日之屋,甚至在你的夢中你亦無法探訪。
你可以奮力以求與他們相像,但不要設法使他們肖似你。
因為生命不能回溯,也不滯戀昨日。
因為他們有他們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供他們的身體以安居之所,卻不可錮範他們的靈魂,
因為他們的靈魂居住的明日之屋,甚至在你的夢中你亦無法探訪。
你可以奮力以求與他們相像,但不要設法使他們肖似你。
因為生命不能回溯,也不滯戀昨日。
你是一具弓,你的子女好比有生命的箭借你而送向前方。
射手看見了在無限的路徑上的標記,而用祂的膂力彎曲了你,
以使祂的箭射得快而且遠。
愉快的屈服在祂的手中吧;
因為正如祂愛那飛馳的箭,同樣它也愛強固的弓。
射手看見了在無限的路徑上的標記,而用祂的膂力彎曲了你,
以使祂的箭射得快而且遠。
愉快的屈服在祂的手中吧;
因為正如祂愛那飛馳的箭,同樣它也愛強固的弓。
『先知』孩子篇~季伯伦
评论
发表评论